文:阿滿
小時候,豬舍旁一定會有一座大大的稈篷,那個年代幾乎都是兩期稻作,一期菸葉。水稻又分為在來米和蓬萊米,收割完後稻桿是不允許被浪費掉任何一根的,因為家裡養的豬嬷(客家話,母豬的意思),眼看著肚子一天比一天還要大,距離生產的日子也越來越逼近,大人們的心情總是不安。
豬嬷生產時有很多禁忌,例如屬虎的人不能靠近,怕會造成豬嬷「難產」,也怕小豬不好養活。好加在我屬牛,所以囉,不會被趕出豬圈。吃晚飯的時候聽到爸爸和媽媽在討論今天晚上可不能貪睡,因為有可能「豬嬷會養子」了,這下子可不得了了!備好奇的我聽見,心裡雖然害怕,但沒有親眼看著豬媽媽如何將豬寶寶給平安順利的生下來,怎麼能讓我心服口服呢?
於是,我便睡在媽媽旁邊,深怕錯過任何一個精彩的過程。奇怪,媽媽怎麼不見了?心裡納悶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飛逝,糟了!原來是到豬圈裡了,趕緊從床上爬起來,衝到豬圈裡觀察,記憶中的我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的仔細看爸爸和媽媽幫豬嬷從產道將小豬仔拉出來見見世面,剛出生的小豬仔身體上都黏黏濕濕的,媽媽趕忙將預先準備好的稻桿,幫小豬仔的黏液給擦乾淨。當年的稻桿真的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功效。
那個時代,哪裡有多餘的回收衣物可利用?每個人身上的衣服都是逢縫補補的痕跡,老大傳給老二,老二傳給老三,依此類推…很感激我的爸媽帶領著我們走過無數個艱辛的歲月,「沒有經歷哪來的經驗」,幫豬嬷接生是人生中非常難得的體驗,稻稈的多功能希望大家能珍惜,而更多的巧思與創意可以賦予稻稈新的生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