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螺貝與水打扁身世揭密: 美濃水生生物社區自主調查札記

調查日期:2010/3/19(六)上午10~下午5
天氣:晴
調查地點:黃蝶翠谷---東勢坑溪、甲河、水底坪美濃溪---大埤頭;溼地---柳樹塘、黃屋塘(金山老家)、中圳埤
參與人員:翁義聰、陳組長與家人、伯齡、劉孝伸、邱靜慧
紀錄:邱靜慧


「喔,這就“螺貝”嘛。」
九芎林的伯母看張博鈞《戀戀火金姑》一片時如此說。
一聽到「螺貝」,趕緊問伯母:「現在還有嗎?」「現下比較少了,以前河壩裡到處都是,很好吃喔。」

「學生給了我二顆田蚌,高體鰟鮍會寄卵在它身上。」
「中圳埤清淤的時候,我特別來看,水底有非常多。」
不久前,溼地保護聯盟前理事長翁義聰前來討論溼地生態系的重要,孝伸老師與他的一段對話,讓我一直搞不懂的詞語「螺貝」、「水打扁」有了較具象的連結。

與其說只有一個晚上的談話,不如說是源自於過去反水庫與反七輕的革命情感,翁老師旋即決定帶著崑山大學研究室的陳老師、伯齡,加上水生生態「資深調查員」貢祥大哥,在微笑319這一天進行美濃水生生物的田野調查。

工具有塑膠瓶、酒精、蝦簍、流刺網、篩子、鉛筆、紙條、簽字筆、沼澤衣,缺了蛇籠,貢祥大哥說蛇籠只有海邊如東港才有賣,內陸山區並沒有。

或許是老天爺冥冥之中的安排,翁老師說這在他們那裡說是媽祖保佑。老師的助理鄭柏齡八點就來到美濃,但聯絡不上我們,問路剛好碰見在門口掃地、月光山任職的蘭珠姐;而翁老師在約定地點沒等到人,一口氣衝進黃蝶翠谷,又恰好遇上正在進行蝶調、九芎林工作隊的瑋瓴,各路英雄終於在黃蝶翠谷土雞城會合。

黃蝶翠谷的採集地點總共三條支流,分別是東勢坑溪、甲河、水底坪,先用簽字筆註記日期、地點、編號表示取樣方法,再用篩子將底棲物種取出,流刺網則網住較大的魚種,蝦簍要放隔夜,篩子、流刺網採集的次數最多不能超過三次,否則所有魚苗都會被一網打盡,影響生態系。我們預計的採集頻率為一月一次,調查員則是養過白蝦,現在改種野蓮的貢祥大哥。
水底坪的水還很清澈
 為了監測七河局的護堤工程對於河川生態的影響,我們並選擇了一個採集點:美濃溪上源---大埤頭。半天跑下來,令人驚訝的是,不管是黃蝶翠谷的溪流或是大埤頭,溪床呈現令人驚訝的乾涸狀態,我們幾乎只能在攔沙壩下方殘存的一點水窪取樣。伯齡見狀深感疑惑:「這樣可以蓋水庫?」而貢祥大哥則表示,他國中時常其腳踏車到雙溪玩耍,水源是相當充足的。「像靈山以前都是相思樹,那時我常常看見一車車的相思樹從山裡面被載出來,坑裡頭的水也是相當充足的。」今昔形成巨大對比。

大埤頭一片乾涸
  上午結束黃蝶翠谷樣區,中午用餐稍事停歇,翁老師希望找一條水圳看看他曾經多年前採集的一種螺類是否安在?我們果然是外行,車行到上河壩獅子頭大圳,老師搖頭說:「有沒有小一點的?」不過也因為如此,臨時起意繞行到柳樹塘在往下一個目的點中圳埤。剛慢下速度準備停車時,翁老師便在後頭按喇叭示意要下來看看,果然有默契。

傳說中會游動的大烏龜依然安在,只是上面不長柳樹而是長了血桐等雜木林,翁老師換上沼澤衣甫下水,彎下腰馬上就撿起了一顆手掌大的螺貝,珍珠色的光澤雖沒有藍天相稱仍舊亮眼。客家話「螺貝」依長寬比的不同又分有三種:田蚌、圓蚌、菱蚌,在柳樹塘採集到的是田蚌。螺貝與高體魴鮍,客家話稱「水打扁」的魚存在著微妙的互利共生關係。水打扁將卵產在螺貝中直到孵化成可以獨立生活的小魚之後才離開蚌體,螺貝也趁著水打扁產卵的時候將幼苗放到牠的魚鰓中,經過一、二個月之後才落到水底獨立生活。
分辨方法是依長寬比來區分,美濃有三種:圓蚌、田蚌、菱蚌
     隨後並在附近的黃屋塘上塘,這裡是紫斑碟生態保育協志工廖金山的老家,這裡有一處絕美的人工溼地,只見水裡有許多已是空殼的圓蚌,並有怪手在填土,後來從金山口中得知才知道地主希望藉由整理土地而能賣到好價錢,所以前幾天將溼地的水全都放乾了,這些螺貝的確是因為曝曬過度而乾死。由於周圍都是山林,翁老師判定:「這裡應該有水蛇棲息。」據金山表示,這裡的確有水蛇出沒。朱鸝也穩定棲息於此,生態相當豐富。

    結束了這兩處多出來的調查點後,來到中圳埤,一隻正在換羽的凌波仙子---水雉正在布袋蓮島活動,擔心環湖步道的人為干擾,伯齡建議可以在步道旁種植春不老或者朱槿當作綠籬,這樣就可以解決人鳥相爭的困擾了。中圳埤取樣兩點,北岸與南岸,翁老師在旁邊農田也取樣了一些。
水雉棲息的溼地
 這趟學習之旅在東門冰果室劃上句點,之後每個月的調查工作將由貢祥大哥繼續進行,再交由翁老師實驗室來鑑定,前三個月為標本建立期,後面則比對生物消長情形,並希望在一年將近時完成調查報告並且發表成果。今天這一趟,對於所有參與者可說是收穫滿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